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五月, 2008的博文

湛晓白 、黄兴涛:清代初中期西学影响经学问题研究述评[1]

内容摘要:明末清初传入中国的西学对于清代初中期经学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是一个自晚清迄今,一直受到众多学者关注的重要历史问题。西学是否影响经学?其影响主要体现在哪些层面以及达到了何种程度,这些问题皆成为了该专题研究的热点和焦点。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在诸多学者的努力下,伴随着研究视域和方法的不断创新,相关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本文即尝试着对近百年来学界有关这一问题的研究进行系统梳理,对不同阶段的研究特点进行概括并就其中主要研究成果做出述评。   关键词:西学 经学 研究热点   明末清初,伴随着西方传教士的进入,中国掀起了第一次西学东渐的浪潮。在此期间,经由传教士的学术传教活动,中国人得以面对完全异质的西方文化,接触到西方的科学、技术以及宗教、思想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由此揭开了中西文化沟通的序幕。其高潮大约持续到清朝雍正年间,此后由于清廷厉行禁教,遂告中断。然已经传入的西学却并未因此中绝。   明末清初的中西文化交流对于清代前中期主体学术形态的发展究竟影响如何,是一个重要而引人思索的历史问题。早在清末民初,梁启超、胡适等学者就曾对此一问题加以关注,并阐发了自己的见解。此后,相关研究一直不绝如缕,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更是获得了长足的进展。然而,相对于此一问题的重要性和复杂性而言,学界至今的努力仍亟待加强。在这一研究领域里,文献资料极其浩繁,涉及的学术范围广阔无边(特别是对中西学术的知识积累要求极高),有关的历史当事人又颇多忌讳,凡此都增加了研究的难度。不过,越是难题就越有探研价值,也就愈发容易引起人们的兴趣。为了激发同道深化有关研究,笔者不揣浅陋,拟对近百年来学界有关这一问题的研究做一简要梳理与回顾,希望能对推进研究有所裨益。[2]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时间仓促,本文对港台及海外的相关研究成果了解很为不足,而国内的研究成果囿于视界的限制,也难免挂一漏万。我们的述评只具有抛砖引玉的性质。   一   中西文化交流史在晚清开始为学人所重视,清代经学与西学的关系问题亦由此浮出水面。   1905年,邓实在《国粹学报》上发表《古学复兴论》一文,文中论及明清西学时明确指出:"至若江永、戴震之徒,则非但涉猎其历数之学,且研究其心性,而于彼教中之大义真理,默契冥会,时窃取之,以张汉学之炽,而与宋儒敌,今其所著之书可按也。"[3]并在这段文字后附注说:"

西班牙方济会士在华传教史

一 :在山东省传教 崇贞十三年(1640)利克敦神父及道明会士范黎玉(JOANNES  BAPTISTA  MRALES)神父为中国礼仪问题奉命赴罗马请愿,路经澳门时,利神父受澳门政府所阻,未能赴欧,暂住澳门。顺治元年(1644)葡班两国宣布独立,利神父因属班国,遂离澳赴菲,在此接获教庭委任状,知已早于崇贞十六年(1643)4月薪20日,受委为方济会在华传教区之监牧主教。顺治六年(1649)7月十日率领三位同会神父前来福建安海,次年利氏留三位神父于安海,独自去山东济南传教,奠下了班藉方济会士在山东传教之基础。顺治八年(1651)菲岛省会长来信,命令利氏应返回福建工作,利士却见机行事,抗不从命反而请文都辣神父也来济南传教。顺治九年(1652)省会长又来信,催文都辣与毕兆贤(JOSEPHUS  CASANOVA)二位神父返回菲岛,利神父只让华神父回菲,仍留文神父在山东继续传教。康熙元年(1662)文神父去罗马,利氏独留山东。康熙三年(1664)杨光先教难起,利氏被捕,解往北京,再解往广州。此时在广州被软禁各修会神父共患难23位。这批遭软禁的神父于康熙六年(1667)12月台票18日至次年正月薪20日止,在广州城内集会商讨传教方针并讨论中国礼仪问题,最后23位神父签名通过各项议决案时,利氏与一道明会士神父,因不赞成敬孔祭祖之事拒绝签名,一年后,即康熙八年(1669)五月十三日逝世。 二:班籍方济会士之固定传教区    (1677——1790) 康熙十六年(1677)利安定与傅劳理二位神父由福建来山东,先泰安寻获昔日方济会所传之教友会口后,傅神父留此,利神父去济南开教,次年傅神父亦来济南,但不久调往澳门。利神父一人在此传教直至康熙十九年(1680)郭纳璧神父亦由福建来此。利郭二铎在此传教非常顺利,不久开创长清、济阳、益州,济宁等会口。康熙二十二年(1683)利公升任省会长移居广广州,遂留郭神父一人负责山东教务,郭公传教心火颇大,不但在临时开创新会口,且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在临清修建一圣亚纳堂,幸而先后有利安宁(亦名李怀仁)(EMMANUEL A BATPTISTA)与柯若瑟(JOSEPHUS A OSCA)二位神父到来,三人分区而治。据康熙二十八年(1689)统计教友已有千名,大圣堂四座,小圣堂五座。康熙三十年利神父在益州建一新圣堂。康熙三十四年(1695)南怀仁神父

中国教会史

壹、福音第一次传入中国 聂斯多略传教士阿罗本于公元635年将福音首次传入中国 一、多于多默宗徒的传说 印度的教会一直相信他们的教会是起源于多默宗徒。据说多默宗徒在印度传教时,有一段时间隐没,传说他到了中国,但此说,一直没有充足的资料证明。 二、景教的传入 大唐皇帝李世民对宗教奉行包容政策。 635年聂斯多略传教士阿罗本从波斯沿着丝绸之中到达首都长安,受到太宗李世民的热诚接待。 638年李世民为阿罗本建立了一座圣堂,并封其为"护国大法主",于是许多传教士纷纷来到长安,建立圣堂、翻译梅瑟五书、福音与日课。福音敢慢慢由长安传入福建与河南,信徒被称为"十字教徒"。 699年与713年因佛教的嫉妒,而受到二次迫害。 845年道士赵归真进谗言,唐武宗下令取消一切外来宗教,景教受到沉重打击,佛、回教也受到不同程度的迫害。许多寺庙和教堂被捣毁。好在武宗在位时间不长。 847年唐玄宗取消其父的宗教政策,景教得以再次发展。 878年黄巢起义,爆发全国性反唐运动,12万回教徒、犹太人和景教徒被杀,景教从此衰落。 唐朝末年,景教除在北方草原民族中有少数教徒外,在内地几乎绝迹。 950年聂斯多略总主教,派六位修士到中国视察,没有结果。 三、"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 此碑1625年3月在陕西西安西郊出土,高2•36公尺、宽0•86公尺、厚0•25公尺。此碑建于781年,由传教士景净所刻。 碑文由叙利亚文写成,共1800个字,介绍了天主三位一体、创造世界、原祖堕落、圣子降生、救赎、苦难、复活、升天等主要教义,和唐朝景教146年的发展历史。 16世纪聂斯多略派回归天主教时送给教宗的礼物就是此碑的赝品。(今日的加丁礼天主教会) 四、景教在中国失败的原因 1、景教在中国的传教特点之一,就是紧紧地依附于朝廷。用天文、医学知识为朝廷服务,有的传教士受封于朝廷,这种政治依附导致他们因着朝廷的好恶而沉浮,一旦被禁,即遭致命打击。 2、虽然景教在中国做了一些努力,但始终没有中国化。它不象道教是中国土出土长的宗教,也不象佛教那样逐渐认同于中国文化,它的教义和礼仪与中国传统文化距离太大,而所译的经典又艰涩能懂,很难上中国人理解。景教虽然在中国流传200多年,但始终被称为"夷教"。 3、公元九世纪,随着外侨和传教士的减少,再加上阿拉伯回教徒

历任教宗名单

1. 伯多禄 St. Peter (32-67) 2. 里诺 St. Linus (67-76) 3. 阿那克里图 St. Anacletus (Cletus) (76-88) 4. 克来孟 St. Clement I (88-97) 5. 厄瓦里斯都 St. Evaristus (97-105) 6. 亚历山大一世 St. Alexander I (105-115) 7. 西斯督一世 St. Sixtus I (115-125) -- also called Xystus I 8. 德奥斐禄 St. Telesphorus (125-136) 9. 依基努 St. Hyginus (136-140) 10. 比约一世 St. Pius I (140-155) 11. 亚尼策图 St. Anicetus (155-166) 12. 索德尔 St. Soter (166-175) 13. 厄禄德留 St. Eleutherius (175-189) 14. 维克多一世 St. Victor I (189-199) 15. 蔡斐林 St. Zephyrinus (199-217) 16. 加里斯督 St. Callistus I (217-22) 17. 乌尔班一世 St. Urban I (222-30) 18. 朋齐盎 St. Pontain (230-35) 19. 安德禄 St. Anterus (235-36) 20. 法比盎 St. Fabian (236-50) 21. 科尔乃略 St. Cornelius (251-53) 22. 路西乌 St. Lucius I (253-54) 23. 斯德望一世 St. Stephen I (254-257) 24. 西斯督二世 St. Sixtus II (257-258) 25. 迪奥尼修 St. Dionysius (260-268) 26. 斐理克斯一世 St. Felix I (269-274) 27. 欧提齐盎 St. Eutychian (275-283) 28. 加约 St. Caius (283-296) -- also called Gaius 29. 马柴里努 St. Ma